养殖废水污染周边沟渠鱼塘水库处罚重,微生物技术能够快速修复大面积污染水体
在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当下,养殖废水污染周边小溪、鱼塘和水库等问题日益突出,不仅破坏生态环境,也给养殖户自身带来严重损失。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详细阐述养殖废水污染需承担的责任以及快速治理的方法。
一、养殖废水污染需承担的责任
(一)行政处罚责任
以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的一起养殖污染案件为例,某生猪养殖场后山的废水储存池防渗膜破损,且有小废水池无防漏措施,导致黑色废水渗出,流入农田后汇入竹口溪。经检测,废水渗漏液在入河口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分别超标10.1倍、7.8倍和98.2倍。生态环境部门依据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规,对该养殖场“通过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的行为处以47.8万元罚款,公安机关对相关责任人作出行政拘留7日的处罚决定。这表明,养殖场若违规排放养殖废水,造成环境污染,将面临高额罚款甚至责任人被行政拘留的处罚。
(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环境有价,损害担责。在上述案例中,庆元县人民检察院发出检察建议书,要求依法履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及时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程序。根据《浙江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鉴定评估办法》规定,经专家评估,按165吨污水泄漏量计算,该养殖场需支付近3万元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费用,包括直接污染治理费用、土壤修复、水体净化、生物多样性恢复等多项成本。起初,养殖场负责人对赔偿费用存在疑惑,认为这是额外罚款。但经过生态环境部门多次上门讲解政策法规,并带其查看污染现场,该负责人最终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主动缴纳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并自愿承担10万元用于增殖放流鱼苗、增氧机布设、受污染农田翻耕等生态修复工作。
(三)经济与声誉损失责任
养殖废水污染还会给养殖户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污染导致周边鱼塘和水库水质恶化,鱼类生存受到威胁,原本清澈的水体变得乌黑发臭,鱼类大多难觅踪迹,仅适应性强的埃及塘角鱼能勉强存活,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水藻泛滥。这不仅使养殖户的养殖品种受限,经济效益大幅下降,还会影响其声誉,导致客户流失,进一步加剧经济损失。
二、养殖废水快速治理的方法
(一)微生物技术治理原理
养殖粪污富含大量有机物质,尤其是氮、磷等营养元素严重超标,导致水体发黑发臭。在众多解决方案中,微生物技术为解决养殖粪污难题提供了新方向。养殖场污水生物处理剂含有多种活性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乳酸杆菌等。硝化细菌能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氮,进而转化为硝酸盐氮;反硝化细菌可将硝酸盐氮还原为氮气,降低水中氮的含量;乳酸杆菌等微生物能分解有机物质,降低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通过这些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可有效降低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浓度,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还能促进水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二)微生物处理剂使用步骤
使用养殖场污水生物处理剂操作简便。首先,将1包污水处理剂、1公斤红糖与20公斤温水放入容器中,密封发酵24小时(炎热天气可不使用温水,但发酵时间延长至48小时效果更佳)。激活后的液体需适当兑水,然后均匀泼洒到污染水体或鱼塘或水库中。1包污水处理剂可以处理500-1500立方水体为例,需在第一、第三、第五天分三次进行泼洒。为达到更好处理效果,应选择晴朗天气操作。由于处理过程会消耗水中氧气,养殖有大量水产的鱼塘水库泼洒处理剂后需开启增氧机,避免鱼类因缺氧死亡,同时加快微生物处理速度,提高处理效率。受粪水浓度、气温等因素影响,处理时间通常在20 - 45天之间,养殖户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处理时间和泼洒量。
(三)微生物技术治理成效与成本优势
经过微生物技术处理,鱼塘、水库水质改善效果显著。原本乌黑发臭的水体逐渐变得清澈透明,氨氮、亚硝酸盐、COD等关键水质指标达到国家渔业水质标准。随着水质改善,养殖品种不再局限于适应性强的埃及塘角鱼,草鱼、鲫鱼等多种鱼类都能生长繁殖,丰富了养殖品种,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同时,水体生态环境得到修复,水生植物郁郁葱葱,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形成了更加复杂和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成本方面,微生物技术具有明显优势,处理1吨养殖废水的成本仅在0.5 - 3元之间,处理1吨养殖粪污的成本约为5元,与建设大型污水处理设施相比,投入大幅降低。
养殖废水不小心流到鱼塘处理20天后的照片
养殖废水污染周边小溪、鱼塘和水库,养殖户需承担行政处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以及经济与声誉损失等责任。而微生物技术为养殖废水快速治理提供了有效途径,具有操作简便、成效显著和成本低廉等优点。养殖户应积极采用微生物技术治理养殖废水,同时政府和相关企业也应加大支持和推广力度。政府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养殖户采用该技术;相关企业可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处理效果和稳定性。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助力养殖业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守护好我们的生态家园。
养殖废水污染治理既要以严格的责任追究倒逼企业落实环保主体责任,又要依靠科学技术实现高效治理。政府、企业与相关部门需协同发力,推广绿色治理技术,完善跨区域协作机制,推动养殖业走上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可持续之路。
- 上一篇:南宁覃老板的养鸡 “秘诀”:专用益生菌助力减臭省料,生态养殖效益翻倍 [2025-10-23]
- 下一篇:养殖废水污染周边小溪、鱼塘水库等要承担哪些责任?如何快速治理? [202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