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功案例 | 兽医技术 | 产品购买
甘蔗尾梢做饲料环保又增收
2014-02-08 10:37:14      点击:

  近日,笔者走访地处桂中的武宣县,一望无际的蔗海绿波翻腾,田间不时传来的阵阵牛犊叫声,仿佛是这片希望田野上的一串美妙音符。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充分利用甘蔗尾梢资源丰富、剩余劳动力多的有利条件,抢抓国家政策扶持、养殖业进入转型期的机遇,按照“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带动农户规模养殖优质肉牛,探索出以甘蔗尾梢作为主要青饲料的“北牛南养”成功路子。

  2008年,武宣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2008年~2015年肉牛养殖优势区域;2010年,被列为国家肉牛产业体系示范县。今年4月,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博士考察武宣肉牛产业时指出:武宣的能繁母牛饲养规模在南方6省名列第一,全国名列第四。

  蔗梢资源良性循环

  武宣县甘蔗种植面积40多万亩,每年有40多万吨甘蔗尾梢。过去,农民对甘蔗尾梢的处理,除少量用作饲料直接饲喂草食动物外,大部分都是就地焚烧,采用青贮技术加工调制的饲养户不足1%,蔗梢利用率较低,既造成饲料资源的浪费,又污染了环境。

  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武宣县县委、县政府转变方式,利用鲜蔗梢进行青贮,可有效解决草食畜冬春饲草的供应,减少饲料的粮消耗,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同时,利用甘蔗尾梢作为养牛的青饲料,比种植牧草成本还要低,每吨蔗梢收购价仅为160元左右,可以降低养殖成本。因此,引进“中国第一肉牛品种”夏南牛,发展优质肉牛产业,成为武宣县推动畜牧业跨越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

  经过近3年的实践,利用蔗梢养牛,使武宣县甘蔗的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逐步形成了“蔗梢养畜—过腹增值—畜粪还田—改良土壤”的循环经济链条,不仅让养殖企业、养牛农户节约了成本,在很大程度上还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龙头企业带动饲料种植专业合作

  针对养殖户牛只外购难、母牛饲养量短缺等实际问题,武宣县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采取“公司引牛、农户领养、回收犊牛、政府贴息、公司担保”等五位一体的能繁母牛农户领养模式。

  此外,县委、县政府整合各种支农惠农资金,重点投向肉牛产业,有效地促进了肉牛产业较快发展。2008年以来,武宣县水产畜牧部门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专项资金300多万元全部投入肉牛产业发展。与县妇联联合实施“妇女创业就业促进行动”,扶持农村妇女发展规模养牛项目,已投入妇女养牛创业资金1600多万元。

  近3年来,金泰丰公司已带动建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牧草等饲料种植专业合作社25个,吸收农户2150户,存栏肉牛3200多头,种植牧草5000多亩,种植甘蔗6万多亩,年可产甘蔗尾梢近10万吨。2011年,公司带动农户增收5000多万元,解决就业约15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产业转型天地广阔

  目前,武宣县已有规模肉牛养殖场56个,2011年全县肉牛出栏2.06万头,存栏6.37万头,其中能繁母牛存栏2.46万头。

  按照规划,武宣县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正继续完善优质肉牛良种繁育和饲养、肉牛屠宰、牛肉深加工、生物工程和市场体系建设,密切各板块衔接配合,使产业互补、互相促进。目前,1个常年存栏3000头种牛扩繁场、1个年出栏4000头育肥牛的育肥牛场已基本建成;年屠宰5万头肉牛屠宰加工厂已完成征地,即将投入建设;年加工生产生物饲料10万吨的生物饲料加工配送厂和年加工处理牛粪6万吨,生产有机肥料2.5万吨的有机肥料厂已完成可行性研究。

  为延伸肉牛产业链条,增加养殖效益,减少环境污染,武宣县还大力发展以肉牛养殖业为纽带的循环经济,加快推广“林-草-牛-沼-菌-肥”、“牛-沼-菌-粮”、“牛-沼-菌-菜”等循环经济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一批实用性强、经济效益好的新模式,促进了节约型畜牧业的发展。

首页 | 成功案例 | 兽医技术 | 产品购买